​​格 芬 视 频
演播室视觉空间艺术设计专家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来源:媒介杂志-龙思薇 | 作者:geffen | 发布时间: 2017-10-06 | 150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同于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迪士尼那种多业态的巨型传媒集团, BBC只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媒体机构。即便如此,BBC在世界新闻界的地位也能让其它任何媒体都难以撼动。在中国,这家“公共广播机构”更是一度被当作“国家广播机构”,成为中国媒体界在谈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时的被不断提及参考最多的对象。

BBC成立于1922年10月,在1955年ITV成立之前,它是英国唯一的电视台。而它的广播业务在英国的“垄断”则持续到1973年英国首家商业电台成立。在过去的90多年时间里,电视执照费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与生俱来就流淌着传统英式保守血液的老牌的广播电视机构,是怎样在痛苦的转型中,张开双臂,接受来自异体的互联网思维?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BBC新广播大厦底层的News Hub

用平台化思维重新操盘“新闻舰队”
在那个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的 “帝国”时代,BBC用它的“帝国广播”和大英帝国的米字旗一起,飘荡在世界各地,BBC的“新闻舰队”如同英国的军舰一般在世界许多大洋中穿梭、游弋。那时,帝国广播的“新闻舰队”所承载的不仅是BBC的新闻资讯,更是一个无比宏大的全球使命和文化野心。

现在,即便世事变迁,但BBC的“新闻舰队”依然庞大,依旧存在着。BBC新闻舰队的规模有惊人呢?

目前,BBC的核心业务归属在八个中心旗下,分别是负责全平台新闻节目制作的新闻中心、负责所有视频内容制作的视觉中心、负责所有广播频道和音乐节目制作的音频与音乐中心、负责体育、儿童节目制作的北部中心、负责市场与受众调查的市场与受众中心、负责政策、战略、法律、资产管理的运营中心、负责节目经营的金融与商务中心以及负责新媒体与技术研发和技术保障的未来媒体与技术中心。而经过前两年的大规模裁员,现在BBC的员工数量大约在2万人,而新闻中心,作为“八个花瓣”中的一个花瓣,就占据了8000人!让我们再做一个横向的比较:CNN该算是全球新闻界的“大牛”了吧?但是CNN在去全球的总雇员,所有的员工总数也只有4000人。

对于这么庞大的新闻队伍,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显得格外重要,BBC是怎样用互联网思维去架构呢?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平台化的编辑思维
早在2006年,BBC就判断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以内容数据库为中心,向多元媒体渠道、融合媒体终端的分发,并提出了“马提尼媒体”(鸡尾酒媒体)的理念。核心意思是“在一个数字世界中,BBC要超越传统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定位,使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上网的设备来消费BBC的内容”。在当时,智能终端远不像现在这样发达,ipad还没有诞生的时候,这个理念被一个超级传统的电视媒体机构提出来是非常超前的。

与“马提尼媒体”的理念相适应,BBC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360度”。所谓“360度”,是说BBC的人员无论是在内容策划,还是在节目制作中,都必须做到“360度”,即同时考虑到广播、电视和网站各个平台的需求,以及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2007年,BBC就在伦敦white city的电视中心大楼创建了多媒体编辑部(Multimedia Newsroom),将自己分布于多个办公地点的新闻人员聚集到一起,以促进新闻团队内部的资源共享。这个有将近2000人的大编辑部,集合了BBC电视、广播和网站各节目组(或报道组)以及新闻采集部的人员。其中,BBC新闻网站的人员还是首次与广播和电视新闻团队在同一个地点办公。

2012年,多媒体编辑部集体搬迁到BBC的新广播大厦,并将BBC国际台的1700多人吸纳进来,一共3000人放在同一个屋檐下办公。这些人当中,除了少量的后勤保障人员,绝大部分都由记者、摄像和制作人构成,他们都为BBC所有的新闻平台服务。任一一条新闻、素材都被汇聚到内容库,供BBC所有渠道的制作人采用、加工,在新广播大厦,各新闻播出窗口的资源共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要知道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BBC新闻团队的内部,有一种互相保密、互相竞争的文化,BBC各新闻窗口进行重复劳动的现象也非常常见,比如数名BBC记者同时去报道一个新闻发布会,资源严重浪费。现在,这一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观。

制度管理上的编辑负责制
在责任制度管理方面,BBC的新闻也全面摒弃了垂直式的层级管理,采用更加互联网化编辑负责制。

按照新闻的内容属性进行划分,BBC的新闻团队划分为全球新闻部(Global News)、英国新闻部、英格兰地方新闻部、新闻采集部、市政新闻部五个部门。并且在部门划分的基础上,BBC还实行了“编辑负责制”来分散权力,提高编辑效率,避开了垂直式的高层指挥,也保证了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

编辑负责制是指的是BBC每一个电视、广播栏目或每一个网站报道组,都设有一位负总责的栏目编辑(Program editor)。除了“栏目编辑”,BBC还按照不同的报道领域,设有是个左右的某领域编辑的职位,比如政治问题编辑、中东问题编辑、欧洲问题编辑、商业报道编辑、科技报道编辑、社交媒体编辑等。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全透明的工作空间

空间实施上的“全面开放”
位于伦敦市中心波特兰大街的BBC广播大厦,建于1932年,是世界上首座专门用于广播的建筑,当年曾被誉为“伦敦新塔”,这座建筑见证了BBC早期的辉煌。但随着业务的拓展,后来许多部门都陆续搬出了这栋大楼。

2012年,在历时十年的改造和扩建后,新的广播大厦以更加现代、时尚和开放的崭新面目,再次成为BBC最重要的总部和内容生产地。BBC的广播大厦新大楼共设有36个电台直播间、6个电视演播室和60个编辑间,涵盖BBC的9个广播网、3个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26种语言服务的业务,最多时要容纳6000人同时办公。位于底层的开放式编辑部(The News Hub),是整座楼的信息枢纽,位于大楼中轴透明天井低端,无柱的空间,日光从8层的玻璃屋顶照射下来。这个中心有460个工位,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场新闻编辑部。

对于新广播大厦,BBC在设计时的目标是,使其成为与自身在数字时代角色相适应的灵活的、技术先进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媒体广播中心。其设计理念包含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开放、有弹性、先进和富有创意等。

那么通过笔者在考察,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比如整座大楼所有的办公空间、所有的部门全部都是打通的、开放的,几乎看不到什么隔断。没有部门办公室,没有严格的技术分区,每层分工作去和休息区两大片,编辑部内部有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三个工作环境,换言之是一个完全融合化的环境。一个编辑,既撰写网站文稿,也可以在同层的音频视频工作室进行实时的播放。

李文介绍说:“新的大楼有一个重要原则——全面开放,fully open。”这种全面开放极端到什么程度呢?BBC所有领导,包括总裁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拎包走到哪就能坐到哪儿,每个人都是一个小桌子,一切透明、平等。另外,这种平等和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台内员工彼此之间,还体现在BBC与公众之间,新的大厦也是英国公众新的公共空间,公共和BBC的工作人员可以混合运行。2013年4月大厦一层的咖啡厅就将全面面向公众开放,“这意味着公众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监视我们,我们BBC是公共媒体,70-80%的收入来自于执照费,公众就是我们最大的老板。”BBC英语教学部中国组网络副总编杨莉介绍到。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编辑系统的相关演示

操作层面上的开放式编辑系统
思维理念上的互联网化、管理制度上的互联网化以及硬件空间上的互联网化最终要落到实际操作层面还需要开放式的数字媒体系统支撑。尤其是对于全面移动化、开放式办公的新广播大厦来说,更是对整个后台的视、音频制作系统、编辑系统的严峻考验。

从2008年起,BBC便启动了名为DMI(Digital Media Initiative)的数字媒体工程。这项最终耗资1.3亿英镑的技术工程,是BBC面向数字时代的主要战略项目之一。这项工程使BBC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桌面电脑而不是过去那种专门的编辑间来完成内容的创建、编辑、发布和共享。

目前,BBC所有的视频、音频播出设备都实现了彻底的数字化,并且它的整个编辑、制作系统都随着新大楼的搬迁升级换代。

在节目系统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BBC在新广播大厦里启用的节目编辑制作系统Fabric就是基于DMI的理念来构建的。新大楼之所以能够做到全面开放,移动办公,就是因为通过fabric这套系统,BBC的员工可以用个人电脑来完成相关工作,比如直接将新拍摄的视频素材提交到数据库,调用数据库的素材编辑加工,或者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内容来生成新的节目。

而在新闻系统方面,BBC还有一套名为“新闻门户”(Journalism Portal)的编辑系统。根据BBC关于“新闻门户”系统的《白皮书》中介绍:该系统与全球大多数新闻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内部编辑系统的最大区别是,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编辑系统,不仅具有传统的新闻编辑系统的所有功能,而且同时兼具基于互联网的所有特征,比如可以将社交媒体的功能完全融合进来。比如,“新闻门户”系统中存在各种“论坛”,其中不仅集合了相关问题的各种资源,同时也可方便该领域的报道者们对事态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可见,这是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架构的编辑系统,通过这个统一的编辑系统,BBC的新闻人员能够进行更加互动化的、充分的沟通,将互联网的开放、融合吸纳到电视、广播的新闻内容中。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BBC八大中心构成

打开用户互动的渠道
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颠覆了经典的广播受众时代。面对新的观众,新的用户,BBC推出了BBC Red Button、BBC Online、BBC iPlayer这三个新媒体渠道去接触他们,与他们展开了互动。同时BBC还开辟了用户UGC内容的入口,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制作。
BBC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
BBC News首页的Have Your Say

UGC内容入口:“听你说”
我们说新媒体是“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那么互联网环境赋予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可能,UGC成为最能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内容特点。

现在,“用户原创内容”已经成为BBC新闻采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BBC新闻网站首页的导航栏,有一个名为“Have Your Say”(听你说)的入口,这个栏目与CNN的“iReport”(我来报道)栏目相类似,是BBC吸收来自用户自制媒体内容的窗口。点击这个“Have Your Say”进入之后,用户可以看到BBC的联系电话、邮箱和Twitter名字等,以及可以直接上传、提交自己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这里BBC留下了一段鼓励用户参与的话:“你的参与,对我们的新闻非常重要。无论是突发性新闻,还是特写性报道,你的参与,会让它与众不同……”充分显现了BBC面向用户开放的姿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已经不再只是新闻的接受者,而逐渐变成制作者和散播者。”BBC中文总监李文说。受众提供的内容已经越来越成为BBC新闻制作的重要一环。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BBC收到了受众提供的1000张图片、4000个短信、2万个邮件和20个录像。“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的确要依赖受众。”李文说。

但是这个端口的打开,并不意味着内容的个人化而导致质量的下降。早在2006年,BBC就建有一个“用户原创内容中心”(UGC Hub),专门负责处理用户发来的通过手机等设备自行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在可信度上存在天然的不足,用户原创内容中心就负责对此类内容的真伪进行甄别。比如,该部门的人员会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来查验图片和视频拍摄的地点;或者是通过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来验证图片或视频拍摄的时间能否对应上。在验证视频时,有时还会一帧一帧地进行内容分析,比如汽车仪表盘上显示的时间。对于无法甄别真伪的内容,会标记出来,在正式使用播出的时候,会加上一句“本照片(本视频)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之类的话。

“但是受众提供的信息难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BBC新闻网站也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曾经一个读者给BBC新闻网站投稿称是在叙利亚所拍摄的图片,发表图片后不久一个意大利的摄影师向BBC投诉称照片是其几年前在伊拉克所拍摄的。我们上当受骗了,这对BBC的声誉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提高辨别能力十分重要。”李文说。

利用社交媒体互动
在BBC的新闻报道中,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之一。近年来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中,BBC的记者会通过twitter随时更新消息,受众也可以通过BBc网站、各种社交媒体或者电话来参与直播。比如在2013年,BBC和Facebook旗下的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合作,推出了一项名为“Instafax”的功能,BBC和Instagram在全球的1.5亿用户,就可以用Instagram来分享一段(最多)15秒的新闻视频。不可否认,短视频与新闻的契合度非常高,富媒体显然成为让新闻更生动、更真实的第一选择,新闻类短视频的加入也可以带动整个短视频平台的热度。

“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技术压力。因为现在做媒体,我们不要光想我们把内容做好就行。的确内容为王,但是我们也相信一点渠道为后,光有国王,没有王后的话,我相信你的新闻到达不了你的受众,因为你的受众可能已经改变了不同的接受信息的渠道。比如说如果大家都是依靠微博来接收信息的话,你在微博上没有平台,那可能你的信息到达你的受众这个过程就会慢的多。”李文这样认为。

“几年前BBC曾经做过一个民调。突然发现在YouTube上收看BBC视频内容的用户与在BBC网站上收看的人数相同。开始的时候BBC很费解,不知道为什么观众怎么都不到我们BBC的iPlayer观看。后来BBC还是主动与YouTube合作了,开辟了BBC视频内容专区,颇受用户欢迎。”

现在,除了英语之外,包括BBC中文部也在YouTube也有视频内容的专区,BBC分别以英文网和中文网的名义开专区,这样用户的视频内容除了让网友在他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之外,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有更多的人看到。苹果两年前首次推出ipad的时候,BBC也成为提供预装新闻应用软件App的内容商。目前BBC也与各大电视机制造商合作,共同开发互联网电视机。

2014年1月,BBC推出了一个名为iWonder的品牌,这个横跨三屏的数字内容品牌由原创视频和音频组成、图片、文字组成,可以运行在智能机、平板和电脑三类终端,并针对每一个主题,都配有多个交互指南,供用户深度互动。BBC官网的宣称是“好让用户以一种新的、交互的方式来访问内容,从而开发用户对BBC所有内容的深度学习潜能”。